本篇文章1669字,讀完約4分鐘

【科技在線】 近日,一條關于九寨溝地震后,四川汶川、北川、茂縣三地電視臺發(fā)布預警提醒觀眾避險的消息引人關注。網上的視頻顯示:九寨溝發(fā)生地震后6秒鐘,距離震中300公里的汶川,電視觀眾看到,正在播放的節(jié)目突然中斷,屏幕上出現(xiàn)藍底白字的地震預警畫面 四川省九寨溝正在發(fā)生地震,汶川有震感,請做好避險準備 。并且語音播報從40多秒開始,大約進行到36秒時,屋頂出現(xiàn)晃動。 這次預警是由四川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和阿壩州共同開發(fā)的大陸地震預警網發(fā)出的。預警系統(tǒng)與汶川等地的電視數字終端相連接,若監(jiān)測到強震,電視畫面便立即切換成報警,如果小于3級,屏幕下方則有滾動字幕的提示。據介紹,這已經是預警網第三十八次成功預警破壞性地震。在驚喜驚奇之后,不少人心中不免有這樣的疑問:現(xiàn)代科技實現(xiàn)了 神舟飛天 蛟龍?zhí)胶?,能不能像預報天氣那樣預報地震呢? 地震預警 地震預測 目前的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(fā)生之后發(fā)出的,而地震預測需要在地震發(fā)生之前做出,預警不等于預測。 雖然現(xiàn)代科技進展飛速,但入地探測,實現(xiàn)對地震的精準預報,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道難題。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周榮軍研究員拆析說,通俗地講,要做到預報預測,需要找到與地震運動過程相對應的指標,但目前還不能確立這樣的指標體系。同時地震孕育的過程比時間長,特別是大地震,復發(fā)周期可能達到上千年,但一旦斷層破裂,能量又是在瞬間釋放。觀測時間短、地質運動的不均勻等都造成了新聞鑒別的難度。所以在地質學上,那些地段容易發(fā)生地震可以明確,但做不到預報具體發(fā)生時段。 但科學家們對地震的探索研究不斷深入,預警技術的產生便是一個例證。在日本、墨西哥等地震多發(fā)國家都開展了對地震預警系統(tǒng)的研發(fā)。 至關重要的 時間差 在四川汶川等地運用的預警技術,簡單地說,是利用地震的p波與s波,特別是p波與電波的 時間差 來實現(xiàn)的。 地震產生的震動叫地震波。它能穿過固體物質向四周輻射,把震源處的能量傳送到地表。地震波分為橫波(s波)和縱波(p波)??v波早到達震中,但破壞力較強的橫波,每秒能跑出3至4公里,隨后到達。而電波的速度是每秒30萬公里,其 速度特點 為地震即將到達的區(qū)域贏得寶貴的反應時間。這一過程就如同閃電和雷聲之間的賽跑。因為光速大于音速,所以總是在閃電之后才聽見雷聲。因為此,各地收到預警的時間是不同的,從幾秒、幾十秒到一兩分鐘,離震中越遠,得到的預警時間越長。 并且,這也可以理解為什么預警也有 盲區(qū) 。通常認為,地震預警系統(tǒng)對距離破裂斷層大于50千米的范圍比較有效。對于50千米以內的地區(qū),即使發(fā)出預警可能也來不及反應。而對于200千米以外的地區(qū),通常地震產生的破壞可能不嚴重,就沒有太大的必要發(fā)出預警,以不使造成不必要的恐慌。 強震時,預警實效更大 在強地震發(fā)生時,就是這短短的 讀秒 卻可以帶來越來越多生存的希望。周榮軍介紹說, 有破壞有預警 ,在遭遇強地震時,預警的防震實效更能得以體現(xiàn)。 此外,對于高速交通(如高鐵、民航、地鐵等)和重要的建筑設施(如核電站、水電大壩等),地震預警系統(tǒng)十分必要。在幾秒鐘內,緊急關停、減速停車等應對,可以阻止或減輕次生災害的發(fā)生。 據介紹,目前我國已經啟動對于重要設施等的地震預警系統(tǒng)的建設。 地球的運動從未停止 地震是地球內部物質運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,是一種自然現(xiàn)象。而地球從未停止過運動,所以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發(fā)生,數量大約在每天1萬次左右,全球每年發(fā)生的地震也有500萬次之多。但這些地震絕大多數是人們感覺不到的小地震。據統(tǒng)計,6級以上的強震每年發(fā)生10到200次,7級以上的大震平均每年發(fā)生18次,8級及以上的巨大地震平均每年1到2次。 按照國際通用的里氏分級表,震級共分9個等級,是以地震儀測定的地震時所釋放的能量多少來明確的。地震愈大,震級越高,每差一級,地震釋放的能量約差32倍。小于3.0級時,通常不會覺察到大地的震動,5.0級以上破壞程度就大得多了。

我國處于兩大地震帶交接地區(qū),是地震頻發(fā)的國家,這更加提醒我們要了解防震減災知識,掌握自救技能。

標題:“人民日報:從地震預警到地震預測的路還有多遠”

地址:http://aliviodedeudas.com/lyzx/32099.html